冬日沃野,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塑料大棚夹裹着雪泥土的味道迎面而来……
推开大棚的保暖卷帘,温暖如春,满眼翠绿,满棚暗香,西芹、莴苣等蔬菜嫩绿透亮,长势喜人。
“我们这个村落,家家户户都种大棚蔬菜”。济南市市中区新平村落党支部布告徐崇振说,今年暖冬,大棚蔬菜长势旺,再过一周就上市发卖了。
新平村落是远近有名的栽种大棚蔬菜专业村落,有着几十年的栽种历史。近年来,新平村落积极顺应新时期发展变革,瞄准高质高效持续发力,致力打造“新平蔬菜”品牌,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重塑和标准化生产,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村落落被评为山东省村落庄振兴齐鲁样板村落、济南市精神文明村落,居和颜悦色均年收入5万多元,成了名副实在的富余村落。
“从父母那辈儿就种菜,生产队时集体种,包产到户家家种,现在家家户户种大棚蔬菜,一贯都没有间断过”。回溯种菜历史,61岁的菜农徐吉良娓娓道来,栽种蔬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新平村落栽种大棚蔬菜270亩,现有高温蔬菜大棚65个,露天小拱棚96个,以栽种西红柿、莴苣、芹菜、茄子、富硒西瓜等绿色蔬菜作物为主,年产蔬菜作物600万公斤。
“从品种选定、有机肥供应,到栽种的行距、株距,都有统一的标准和技能哀求”。徐崇振先容,根本举动步伐不断完善,绿色栽种、科技栽种让我们的蔬菜品质更好,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你尝尝,味道很不错。”徐崇振掐一段成长中的皇后西芹放到嘴里,并递给品尝。品质好是蔬菜的生命力,村落庄栽种大棚蔬菜一年两季,纯绿色无公害,利用水肥一体扮装备,施有机肥、不施化肥,改良土壤、减少病害、选育种子等都是自己干,让蔬菜留住“小时候的味道”。
在新平村落,50岁以上的人都是栽种蔬菜的好手。年轻人进城打工,中老年人留守种菜。在秉承传统与科技创新之间,时时时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育种育苗、防病除害、水肥一体化……专家们可帮了大忙”。菜农王德凤栽种大棚蔬菜20年了,原来靠多年积累的履历,现在对科技种菜产生了浓厚兴趣。
科技创新成为绿色蔬菜大棚栽种的“压舱石”和“助推器”。村落领办互助社成立蔬菜栽种统防统治小组,约请市、区农业屯子局专家开展定期培训、定向做事,面对面教会预防病虫害、高质高效栽种的方法技巧,请省农科院专家上门会诊办理蔬菜栽种碰着的疑难杂症;蔬菜出产期,市、区农业屯子局每周派技能职员采样检测,担保上市蔬菜绿色达标。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大棚蔬菜一点也不愁卖,我们不搞批发,老客户过来采摘买得多,产菜旺季自己也开面包车、三轮车到周边集市卖,一车菜不到半天就卖完,老百姓都认”。徐吉良说,种菜卖菜得讲良心,宁肯产量低,成长周期长,也要让大家吃上放心菜。
村落庄要振兴,农业家当领悟发展是关键。
在新平村落的村落头,建筑者们正冒着零下10多度的寒天,加快项目培植施工。该项目是仓储保鲜车间培植项目,得到村落庄振兴衔接专项资金支持680万元,占地1772.8平方米,建成投产后,将极大地改进区域内蔬菜仓储保鲜问题,为推动农业一二三家当领悟发展搭建了孵化平台。
推动屯子一二三家当领悟发展,为加快推进农业屯子当代化打开新空间。
“我们持续做好三产领悟大文章,一产种好绿色蔬菜,打造新平有机蔬菜品牌;二产通过蔬菜分拣包装,增加附加值;三产将蔬菜深加工,做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保鲜预制菜,保鲜期两三天,打通线上、线下发卖渠道,同时为周边学校、医院等单位配菜专供。此外,还将研发创建云端APP,实现蔬菜全生命周期诸要素全程溯源,做有身份证的蔬菜。”展望未来,徐崇振信心满怀。(贾少华、马俊伟)
李岳阳/摄制
源自: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