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迎泽公园,便是一个北方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这里有从太谷县搬来的金大定年间的藏经楼,有以北京雍和宫的东西牌楼为原本的锦绣太原牌楼,有明代传统木构造建筑风格的不雅观澜阁,有清代建筑风格的戏班唱和建筑群……做工讲求,各有特色,独自成景。

迎泽公园建筑设计 新型材料

位于公园北大门,是太原市新地标性建筑。
2009年10月开工培植,2010年4月竣工,是一座传统与当代紧密结合的精良建筑作品。

由中国当代古建筑木作专家马炳坚主持设计,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宫的东西牌楼为原本,考虑到北门的空间、体量、尺度和立体感,由明清传统的四柱三开间七楼牌楼形式调度为八柱三间七顶形制。

图片丨迎泽公园牌楼

牌楼高13余米,青石座,基部采取钢筋混凝土构造,上部为木构造,上覆黄色琉璃瓦,外表面雕梁画栋,彩绘采取高规格的和玺彩画,并且在两侧加了两个砖雕碉楼作为陪衬。
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大胆创新的做法和建筑形式,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少有。

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园的文化品位,更起到延续和传承传统文脉的独特浸染。
新北门面向迎泽大街的匾额书“迎泽公园”四字,为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副省长、著名书法家郑林所题。

别号风华楼,坐落于公园中央地区7726平方米的广场正中,外不雅观3层,实为2层,为宋元期间木构造、琉璃瓦顶的垂檐歇山式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79.22平方米,楼高17米,建于高1.7米的石砌台基上,基座长36米,宽29.4米,四周有石栏杆。
古雅端庄,气势宏伟,是公园举行庆典、集会和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央。

图片丨藏经楼

藏经楼原为太谷县东大寺(别号资福寺)内建筑,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太谷县志》记载,资福寺(别号东大寺)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修,“壮丽宏敞冠诸寺”,新中国成立初期寺毁仅存藏经阁。
1958年,省、市领导决定将藏经阁迁居到迎泽公园,1960年全部迁居完成。
1962年安装避雷针,同时铺125平方米的水泥路面。
1973年在南面安装石狮子1对,北面广场安装虎形景石1座,1974年完成藏经楼北沥青水泥广场铺设工程。
1975年完成藏经楼广场至正东门水泥路面,工程完成后进行油漆彩绘,1988年第二次进行彩绘,同时安装藏经楼台座栏杆等工程。
1960年,副省长郑林题写毛主席诗词对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图片丨古藏经楼牌匾

1979年,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太原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崔生茂书写牌匾“藏经楼”悬挂于楼中心。
2008年7月25日,藏经楼改造工程开始施工,重新铺装了藏经楼广场并对藏经楼进行了保护修缮事情,为了展示佛教文化,在楼内购置经书展柜,陈设经书,使藏经楼实至名归。

藏经楼的建成改变了公园气势面貌,成为迎泽公园的象征,有名省内外,也是龙城十大地标建筑之一。

位于迎泽公园中部,长廊西侧,为公园紧张景点之一。
长64.19米,宽6米,占地面积385平方米,为定襄青石构造,将迎泽湖分为南、北两大区域。

图片丨七孔桥全景图

公园培植初期,为沟通南北湖和东西两岸自由往来,于1955年建通船便桥1座,长5米,宽3.5米,桥墩用木构造。
随着园林奇迹发展和游人逐渐增多,原有小桥已不能知足游人须要,于1955年改建为五孔桥,1962年又增建二孔成为七孔桥,于1963年10月1日落成。
是当时省内最大的石桥,坚固都雅,石桥上刻有“犀牛望月”,石柱上雕有石狮子,两厢栏杆板刻有各种图案。
步入七孔桥可以不雅观赏到南北两湖的山水风景和自由往来的湖内游船。

图片丨七孔桥

位于公园中部,面积达20公顷,最大蓄水能力约40万立方米。
建园初期挖掘而成,是公园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不雅观赏性和较好的娱乐功能,对太原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改进有一定的调节浸染。

图片丨迎泽湖畔

1977年,当时天津污水养鱼得到了成功,为学习污水养鱼,忽略了须要不断往湖内注入活水这一细节,迎泽湖内的水被严重污染。
为规复公园景不雅观,迎泽公园全体职工将湖内的鱼全部捞起,将污水全部抽干,深挖湖内的淤泥,湖内的深度由1.1米加深到1.5米,把4000多米的土坡湖岸砌成了3米高整洁的石筑湖岸,重新注入新水,放入鱼苗。

图片丨迎泽湖畔生态美

2002年8月,迎泽湖综合管理工程项目被列为太原市环境水体重点达标项目,履行综合管理,通过“清淤、截污”的工程手段和长期“生物净水”科研课题相结合的综合方法,经由5个月的施工,迎泽湖水质得到改进,基本达到了国家娱乐用水B类水质标准。

图片丨迎泽湖畔容身

迎泽湖综合管理的同时,对南湖区域履行了绿化美化。
湖岸东区合营自然山石驳岸,栽植了五叶地锦,铺地柏,形成一道绿色护坡。
西湖岸是疏林草地式的自然风光,婆娑的垂柳、茵茵的草坪、白色的护栏,组成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自然、清新而舒适。
南湖岸以密林为主,姿态幽美、五彩缤纷的花灌木环抱湖边,浓荫匝地。
管理后的迎泽湖,湖光山色,成为迎泽公园引人入胜的景不雅观。

怡园位于迎泽公园西北角,北临迎泽大街,西临解放南路,占地面积1.2万㎡,是依据中国北方古典园林营造手腕方案设计,由亭台楼阁、廊轩桥榭等传统园林建筑、坡地假山、叠石驳岸等景不雅观要素构成的半洞开式园中园。

<< 西北角建筑群全景图 >>

园内包含荷喷鼻香堂、枕流榭、廊桥、涵碧亭、迎泽阁、清音室、戏鱼馆、苍云坞、爬山廊等20余座建构筑物,较好地表示了晋中地区元明清期间风格园林建筑风貌特色,建筑面积约2886㎡。
个中,迎泽阁总高约24米,位于怡园西北角亦在迎泽公园西北角处,从建筑形制和体量上霸占了统领全园的主要地位,不愧为迎泽公园之乾楼。
迎泽阁为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楼阁,一层周匝回廊,二、三层檐四出抱厦,三层内部采取斗栱、藻井营造出了8米见方的无柱空间,建筑布局做法、梁架节点、上部藻井均表示了我省元末明初建筑艺术特色和布局技能水平。

全园建筑布局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空间划分多样,各建筑景不雅观节点通过游廊、园路、汀步、小桥等相互连接贯通,置身其内能体会到北方园林的厚重古朴氛围,又可感想熏染到江南水乡的灵秀艺匠之气。

北门水榭位于迎泽北湖北岸,与北门正对,身居个中向南可与不雅观澜阁和湖心岛望月阁隔湖相望,建筑由四角亭、折廊和歇山顶轩组合而成,“八”字形平面格局,呈双手展开之势,有开怀迎客之意。
水榭采取我国传统木构造做法,表示晋中地区明清期间园林建筑风格。

湖心岛建筑群位于迎泽公园迎泽北湖中心,湖心岛形如扁舟,岛内南部有月牙小湖,月牙湖东侧与大湖相通,其上有玉带桥,小湖北岸为亭、廊、榭组合建筑群,小岛北部采取叠石堆山形玉成岛最高点,山顶建有望月阁,供游人登高远眺,亦为迎泽湖心岛中的标志性建筑。

图片丨湖心岛俯瞰图

湖心岛建筑群采取传统砖木构造做法,表示我省明、清期间园林建筑风格。
亭、廊、榭为单层开敞式建筑组群。
望月阁为正八边,三层四檐攒尖顶楼阁,楼阁底部周匝回廊,二、三层腰缠平座,顶部重檐,建筑布局做法表示明代建筑艺术特色。

图片丨湖心亭

五峰插云景区仿古建筑群位于迎泽公园南湖一带,其东峰和中峰四周环水。

东峰是迎泽公园最高点,山顶建以望远阁,该楼阁为高台式建筑,底部高台为框架构造外包石材,顶部楼阁为传统木构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层三檐十字歇山顶与攒尖顶组合式屋顶形式建筑,明代建筑风格,此建筑物的台基内部可用于茶社或文创产品互换空间,其上部望远阁是登高环视迎泽公园全景的主要举动步伐。

图片丨望月阁

东峰与中峰之间建以敞肩式单孔石桥相连,该桥长42.8米,宽5.7米,横跨东西,桥主体采取钢筋砼构造,外部用绿沙石雕饰栏杆、砌筑拱券、铺墁桥面,其外不雅观风貌表示了隋代赵州桥的美韵。

中峰峰顶建有不雅观象台,不雅观象台平面呈正八边形,内部中空,立面由下往上收分,南面出歇山顶抱厦,北面设券门。
不雅观象台顶部设置了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仿品),这是一座集不雅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韶光的漏刻和报告韶光的机器装置于一身的综合性不雅观测仪器,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小型天文台。
内部设为天体文化球幕电影展示空间。
由此可知,迎泽公园不雅观象台便是一座集天文不雅观测与天文学科普教诲的展示馆。

中峰北侧临水设榭,并以爬山廊与半山相连。
中峰和西峰之间以三孔桥贯联,该桥为三孔拱桥,长35米,宽4米,桥主体采取钢筋砼构造,外包青白石,表示了明代石拱桥风貌。
西峰设听雨轩及单壁廊,东峰和西峰登山步道设石牌坊。

图片丨不雅观澜阁

不雅观澜阁位于古藏经楼北侧迎泽北湖岸边,与北门水榭遥相呼应。
阁主体平面为八边形,相对的四面各突出半间抱厦,坐落于方形台基之上。
该楼阁表示了我国明代传统木构造建筑风格,立面为两层三檐,各层檐下均设置斗栱,底层檐相对的四面各设卷棚歇山顶抱厦,二层檐为八角,三层檐为圆形攒尖顶,顶部设宝刹,总建筑面积155.58平方米。
建筑底部采取方形台基,顶部采取圆顶,表示了我国“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内涵。

图片丨戏班戏台

戏班唱和建筑群位于古藏经楼西侧长廊南端,通过对迎泽公园原有长廊的利用与改造,新加设了三檐八角亭、拐角连廊、古典戏台三座建筑,从而,形成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半围合空间作为演戏等文化活动的不雅观众看场,旨在为当地戏迷、票友供应一处良好的自娱自乐展示空间,为传承和发展晋中戏剧文化供应一处场所和载体。
该组建筑采取传统砖木构造,表示清代建筑风格。

西南景区建筑群位于迎泽公园西南隅(原南湖游乐场区域)。
该建筑群由迎泽公园后湖水系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部分,南区为古典院落园林景不雅观建筑组群,北区为传统山水景不雅观建筑组群,南区与北区由大飞虹桥跨水连接、相互贯通。

图片丨泽众书院全景

南区建筑群坐北朝南,由西院、中院、东院三组院落组成。
西院、中院内设龙池,东院东侧设凤池,龙池、凤池北端均设跌水交汇于迎泽湖。
西院由南侧主入口大门、主体建筑通明阁、西配房静好堂、东配房桂花轩及连通各建筑的游廊组成,院中紧邻通明阁设龙池,龙池由西侧游廊底部穿入中院。
中院南侧设主入口大门、中部为主体建筑望景楼,周围布设碧水榭、逐浪亭、卧波轩等建筑,中院北部设廊桥(小飞虹桥)超过龙池与东院连通。
东院由南侧主入口大门(泽众门)、明远楼、泽众堂、倚兰轩、咏荷轩、颐志堂、东厢房、管理室、廊房及北部牌楼门组成,东院东侧设凤池,凤池中心设凤鸣亭,周边点缀思雨轩、迎辉亭等建筑。
南区建筑群从建筑格局、水系分布、纹饰设计、方案创意等多层次分别表示了龙文化和分文化的秘闻和内涵,意在表示龙凤呈祥、如日方升、克意进取、勇攀高峰的寓意。

北区建筑群位于迎泽公园五峰山南部。
建筑群西南面水,背靠山体,东侧为苏州河,可与南区建筑群遥相呼应,通过大飞虹桥相互连通。
由南向北通过大飞虹桥往北为海棠亭,海棠亭为单层重檐圆亭,下檐及平面由四个半圆组成,犹如绽放的海棠花瓣,这样的写生创意仿古建筑为园内所独占,别具风彩。
海棠亭再往北为锦绣峰建筑组群,该组建筑坐东北朝西南,由西南向东北随地形依次设临水轩、聚贤楼及峰顶锦绣阁, 锦绣阁南侧设钟灵轩,西南侧设毓秀亭,各建筑之间通过叠廊相互串联。
锦绣阁西北临湖设有卧云楼,卧云楼为二层三檐八角楼,两侧带翼廊,犹如雄鹰展翅。

图片丨海棠亭

西南景区建筑群为明清期间传统砖木构造北方园林建筑风格,涵盖了楼、阁、亭、台、轩、榭、廊、桥等多种类型40余座建构筑物,屋顶形式有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等多种形式。
建筑群各院落、各建筑之间通过游廊、园路、水系相互贯通,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形式多样,通过与假山叠石、树木花草、小桥流水等景不雅观相辅相溶、相互映衬,形成一副中国古典山水画卷。
这组依山傍水的古典园林建筑园区,为广大游客及文人雅士供应了绝好的赋词题诗的绝好场所。

位于南湖景区苏州河边,为纪念勇救落水儿童捐躯的池越忠义士而建筑。

图片丨池越忠纪念碑

池越忠,女,太原市小店区东桥村落人。
1968年11月6日出生,捐躯前为太原十五中学生。
1983年12月9日下午,在南湖为抢救两名落水儿童献出了她的宝贵生命,年仅15岁。
池越忠捐躯后,太原市教诲局、山西省教诲厅先后追认她为“三好学生”,共青团太原市委、共青团山西省委先后追认她为精良共青团员,太原市公民政府报请省公民政府批准追认她为“革命义士”,共青团中心对她的业绩做了高度的评价。

1984年1月1日,薄一波为她题词“红烛虽小,精神永存”。

太原晋商博物馆位于迎泽公园原悦心苑旧址,南靠牡丹园、北临藏经楼广场、东侧为迎泽公园东大门、西面为公园内方案主园路。
建筑构造形式为框架和木构造相结合,外墙材料色彩为青灰色,建筑风格与造型为明清式建筑。

图片丨太原晋商博物馆

太原晋商博物馆因此晋商历史以及晋商创造的商业文化为紧张展示内容的专题博物馆。
它最大亮点在于吸取了全国各地晋商会馆建筑精华,采取了具有山西特色的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成为独特的人文内涵属于佳构的会馆建筑。

— 特殊解释 —

笔墨:迎泽区融媒体中央

编辑:迎泽区融媒体中央

上期精彩:

“我的迎泽我的家”向您约稿

上马街头读历史 进山中学数英雄

迎泽公园:集满城钟爱于一身

迎泽公园:满园锦绣 四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