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和家人谈天

通辽市科尔沁区,居住着这么一对耄耋夫妻,他们是自治区成立初期创办的城市建筑工程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二、三届毕业生。
毕业之后,他们被分配到当时的哲里木盟建筑工程公司。
在此后的30多年里,他们参与培植了通辽市的城市建筑,见证了通辽市城市培植的发展进程。
如今,夫妻二人溜达在通辽市大街上的时候,常常会自满地指着一些建筑对子孙们说:“这幢楼是我参与建造的,这幢楼是我设计的……”他们是通辽市哲里木建筑工程公司退休工程师杨玉廷和通辽市建筑设计院退休工程师张树春夫妇。
7月11日,登门采访了两位老人,听他们讲述伴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走过的故事。

通辽市建筑设计院简介 常用设备

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

杨玉廷和妻子张树春居住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康丰小区内的一幢二层小楼里。
这幢二层小楼建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楼房分高下两层,有3间寝室以及客厅卫生间,还有几十平方米大小的院子和仓房。
这在当年,曾经是通辽市最为显眼的居民住宅之一。

两位老人虽然都已是满头白发,可身体非常壮实,提及话来声音洪亮。
大概是职业的关系,他们的思维非常清晰,回顾起几十年前的事情,就彷佛是发生在昨天。
80岁的张树春老人指着自家居住的屋子说:“这楼房是我1984年设计的,是哲里木盟建筑设计院为老知识分子专门建造的,一共两栋16户,1985年建成搬进去的时候,哲里木盟当时除了盟委领导住这样的屋子,也便是我们这些设计院的老知识分子能住了。
”老人边说边愉快地笑了。

满头稀疏白发体形发胖的杨玉廷老人总是笑呵呵的,虽然今年已经83岁,可是他背不驼、耳不聋,脸上险些看不到老年斑,皱纹也很少。
他知足地说:“我们在这里住了17年。
我是屯子走出来的穷孩子,要不是当年我走出村落庄到表面求学,也不会有我们这一家子本日的好生活。

父母省吃俭用供上学

杨玉廷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那时候虽然家里穷,可是父母却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1943年伪满洲国期间,他在村落里的小学读书。
1945年,随着日军败北和伪满洲国的覆灭,学校不存在了,父母就送他到几十里外的刘茶馆(现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读学堂。
“我在学堂里学习《四书》《五经》《大学》《中庸》。
建国后,奈曼旗一共划分出来10个区,我们家在第十区,区里成立了小学,家里就送我去离家30公里地外的刘茶馆上学,小学是从头念的。
读了3年的小学,我听说奈曼旗可以报考初等师范学校,学校不但不要学费,还管饭吃,我家穷,上师范学校就可以为家省钱了,我就走80多公里去报考中学,但是由于我身高不足,人家不要我。
后来听说通辽中学在奈曼旗招生,我就想,既然来了,不能白来一趟,就自作主见去报名参加考试,没想到被录取了,那时候考中学实在是太难了,我们第十区就我一个考上的。
考上中学,家里非常高兴,可我家没钱啊,我爸爸就把家里唯一的一匹马给买了,换成毛驴,省出来的钱供我上学。
”杨玉廷回顾道。

读了3年的初中之后,杨玉廷为了不再给家里添包袱,就放弃了考高中的想法,考上了刚刚在扎兰屯建成的内蒙古工业学校。

相同爱好匆匆成一世姻缘

“自治区刚刚成立不久,在扎兰屯创办了内蒙古工业学校、内蒙古农牧学校、内蒙古师范学校、内蒙古林业学校,那时候东部区的几所中等专业学校都在扎兰屯。
1955年,我去了内蒙古工业学校念书。
1956年,全国创办了10所城市培植工程学校,呼和浩特市有一所。
我在扎兰屯只上了一年的学,就被调配到城市培植部呼和浩特市城市培植工程学校公民建筑专业学习,2年后毕业被分配到哲里木盟建筑工程公司。
”60多年前的往事,杨玉廷想起来仍旧以为历历在目。

杨玉廷至今忘不了上学时候的美食,“在扎兰屯上学的时候,我们学校煮的苞米茬子水饭和咸菜条子太好吃了,用饭不但不要钱,还管饱吃,我每顿都能吃好几大碗。
在呼和浩特上学的时候,我们就吃大米和莜面,我最喜好吃呼和浩特的莜面了,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回呼和浩特吃莜面。

张树春老人提及考学的事情很轻松。
“我家在辽宁省辽中屯子,家里孩子多还特殊穷,但是父母亲还是省吃俭用供我上学。
我是老大,为了不给家里添包袱,1956年我初中毕业就去考学。
那年辽河发大水,我趟着河水去参加考试。
我没有钢笔,就买了一个蘸水钢笔笔尖,插在高粱干上,用青霉素小药瓶装点钢笔水去考试。
卷子发下来后,我一看考试题都做过,很快就答完了。
有钱人家的孩子考学时家里早就把上学的被褥给做好了,我没有,可我就考上了呼和浩特市城市培植工程学校,没有被褥我也要去上学。
”老人笑呵呵地说。

毕业往后的杨玉廷和张树春都被分配到当时哲里木盟唯一的一家建筑工程公司,杨玉廷到一线建筑工地当技能员,张树春被安排到公司设计室搞建筑设计。
两人上学的时候互不相识,张树春比杨玉廷低一届,可分配到同一家公司后,知道彼此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双方互生好感。
终极在杨玉廷的不懈追求下,哲里木盟建筑公司匆匆成了他俩的一世姻缘。

见证一座城市的发展

杨玉廷回顾,几十年前的通辽,与其说是一个城市,还不如说是一个“大屯子”比较贴切。
“我在通辽上学的时候,大街上基本都是土路,只有北市场附近的明仁大街有一块用方石头砌成的石头路,骑自行车在上面走,颠得人都受不了,土路就别提了,晴天到处是沙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走。
住房基本都是胶泥抹顶的平顶土房,瓦房占很小比例,楼房就更少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正是全国经济培植的高峰期,原来就没有什么工业的哲里木盟,也开始培植一批关系到民生的工业企业和学校,造纸厂、糖厂、塑料厂、食品厂这些企业陆续开工培植。
杨玉廷夫妇有幸成为这座城市的培植者,一干便是一辈子。

杨玉廷说,在建筑工地他们和工人一样住在工棚里,夏天酷热难熬,冬天寒风砭骨,可是培植者们硬是抱着培植国家的武断信念,在酷暑和寒冬中坚持下来,看着一座座工厂、商店、医院、学校、办公楼在他们的手中拔地而起。
最早的时候工人运料都是人工肩扛,水泥砂浆用铁锹搅拌,不但效率低,而且工人们的劳动强度特殊大。
后来逐渐的有了卷扬机,又有了水泥砂浆搅拌机,建筑工人们才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张树春所在的哲里木盟建筑设计院,是在哲里木盟建筑工程公司设计室的根本上组建起来的。
在浩瀚的建筑设计中,最让她感到骄傲的是原哲里木师范学院化学楼,为了做好这幢当时最前辈的传授教化大楼的设计,她专门到上海、杭州、厦门等前辈地区稽核学习。
至今,这座4层的传授教化楼还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南校区作为紧张传授教化楼利用。
张树春说:“我们那时候利用的打算器,你们可能都没见过,虽然笨重了点,但是很好用。

浓缩时期

发展的寓所

夫妻二人还清晰地记得,1962年他们准备结婚的时候,正遇上城市职员下放屯子,也便是这次下放,让他们终极走到一起。
“下放的时候,我和他回到他的老家东明乡,在那里结了婚,用现在的时髦话说,便是裸婚,没屋子、没结婚用品,什么都没有,我的大女儿便是在屯子出生的。
”张树春说。
1964年,国家规复经济培植,夫妻俩被调回原单位,干起了老本行。
也便是在这年,公司给他们分配了一间大约10平方米的宿舍,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这一住,便是14年,夫妻俩的二女儿和儿子在这间斗室子出生发展。
1978年,公司分配给他们一套两间屋子的平房,这让他们家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进。

1985年,当老伴张树春所在单位分配给她一套2层楼房的时候,百口人激动得一夜未眠。
如今,老人的儿女们都住上了上百平方米的楼房,回家都须要乘坐电梯。
张树春说:“过去通辽市有一种说法,由于地下都是沙土层,不能盖高楼,最高不能超过3层楼,现在的建筑技能真是突飞年夜进的发展,地基直接打到岩石层上,盖几十层的高楼根本就不是问题,这在我们事情的那个年代,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1992年,张树春老人退休,1995年,杨玉廷老人退休,如今这对老夫妻的晚年生活幸福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