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华》局部

展览分为崇奉之城、美好之城、宜居之城、暖心之城、开放之城五个版块,呈现了上海的城市品质、文化特质以及人居环境和管理模式。
展出集结了上海和全国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93件作品,包含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等美术样式。

中华艺术宫建筑设计 施工技术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上海是党的出身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展览第一个版块“崇奉之城”,呈现了上海在新时期传承赤色基因,不断赤色血脉的生动实践。
作品如《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馆》等。
《最美“90后”之秦怡》《全国道德模范曹鹏》等作品则通过对范例人物的塑造,以“最美的城市,最美的人”,展现了与时期并进的个体“传承初心、勇担义务”的崇奉与追求。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馆》

展览的第二个版块“美好之城”,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出发,详细呈现了上海对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深入履行文化惠民工程。
作品如《“长江口二号”古沉船考古发掘》《上海之根,海派之源——广富林文化遗址》等,可以从中看到上海近年来对考古与历史研究事情的强化,持续推进上海文明溯源的事情。
《实景昆曲<牡丹亭>》《上海原创舞剧<朱鹮>》《驻场演出——永不消逝的电波》《海上平生易近乐》《时空之旅》则是赤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照映引发出的创作作品。
《悦读殿堂》《上海博物馆东馆欢迎您》《中华艺术宫10年再出发》等则生动表明了上海深入履行文化惠民工程,让市民在家门口、在社区里就能感想熏染到艺术文化的氛围。

《“长江口二号”古沉船考古发掘》

《驻场演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没有围墙的音乐殿堂》

展览的第三个版块“宜居之城”和第四个版块“暖心之城”展现了上海的人居环境和管理模式。
《没有围墙的音乐殿堂》《秋日里的俏丽步道》等作品描述了上海推动中央城区高校拆除围墙,全面打造开放式校园,融入城区、街区和社区;《上生·新所》《张开怀抱的上海展览中央广场》《上海邮政博物馆》《黑石公寓》等表现老建筑化身“潮流新地标”,是上海积极推动各种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和有机更新,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同时,亦授予历史建筑新的功能;《定海街道旧改》《梧桐树下邻里汇》《幸福加速度》《人间重晚晴》《时期新苑(新华路十五分钟社区)》《人间烟火味——乌中集市》《早餐里的“城市温度”》等呈现了旧区改造、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电梯加装、提升公共做事配置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

《幸福加速度》

《梧桐树下邻里汇》

第五版块“开放之城”展现上海在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央以及环球科创中央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在《上海天下级会客厅——启航北外滩》《劳碌自贸区》《一座“聪明”的岛——张江人工智能岛“开岛”》《上海的港口,停着天下——洋山深水港区》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对环球经济的辐射能力、成为更加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

《人间烟火味——乌中集市》

《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

公民城市的发展故事是中国式当代化的生动缩影。
参与这次项目创作的艺术家,历经调研、采风、蹲点,用独特的视角捕捉城市角落,将人们的生活场景、情绪体验和城市的发展变革融为一体。
在展厅中可以看到,作品中有不少巧思构想,如选取对话的视角展现城市之变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馆》《超过时空的信——龙华革命义士纪念地之送新兵》等,并没有采纳以往主题性创作纯挚描述历史建筑或者历史事宜的视角,而是把当下人的活动与焕新的历史建筑结合在一起,更能引起不雅观众的共鸣。
《熊爪咖啡》用颇具创意的九宫格构图形式,还原了人们看到熊爪咖啡后的拍照打卡瞬间;《中华艺术宫10年再出发》奥妙地隐蔽了中外不雅观众最为关注、争相不雅观看的作品,保留了想象的空间;描述保租房培植的《此处心安是吾家》,以大幅三联画的形式,用培植中的楼群占满全体画面,表示了保租房项目的规模之大,大面积的黄色和绿色比拟,区分了已经落成的楼栋与正在培植中的楼栋;《梧桐树下邻里汇》《幸福加速度》《人间重晚晴》等以人物为紧张描述工具的作品,画面人物浩瀚,但不同年事段、不同性情的人物特色跃然纸上。

《可以坐下的城市》

《奋楫争流》

参与这次项目的创作者们,既有上海美术界资深艺术家,也有在近几年上海重大主题创作工程中呈现出来的青年艺术家,还有来自浙江、安徽、内蒙、云南等地的外地作者,个中80后的艺术家明显增多,更有90后、00后的新生力量加入创作军队中来。

这次展览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解放日报社共同组织策划。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