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迭奏山学院国际驻留项目展览在煤炭坝五亩冲国际艺术区开幕。
本次展览,呈现的是法国艺术家希里尔·贾顿(Cyril Jarton)和莎拉·文丘里(Sarah Venturi)7月15日至9月7日期间在迭奏山学院创作的作品。

尤国强建筑设计 工艺流程

▲五亩冲迭奏山学院生态湿地建造地

据先容,迭奏山学院位于煤炭坝五亩冲国际艺术区,是2022年7月成立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由著名美术史家、中心美术学院教授易英担当院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刘可和同程建筑与筑梦文化创始人尤国强担当副院长,以当代艺术创作、国际艺术驻留、艺术理论研究为基本内容,致力于整合地区及国际资源,培养国际化高水准的艺术样态。

煤炭坝五亩冲国际艺术区在五亩冲煤矿工业遗址上培植而成,占地147亩,目前事情室面积3000平方米,有10来位或固定或流动的艺术家在此进行艺术创作。
刘可见告,2016年的时候,煤炭坝镇推出“创意煤城”操持,他们以国际艺术区的方案赢得了租赁权,于2020年开始入驻并在此进行创作。

刘可同时也是盒子美术馆实行馆长、松山湖美术馆实行馆长。
他说:“我把自己事情中很多主要的部分都放在了这边。
园区还是广州美院、盒子美术馆、松山湖美术馆的创作基地,而美院、美术馆与一些国际驻留项目存在文化互换,就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当问及为何取名为“迭奏山学院”时,刘可娓娓道来:“‘迭奏’的意思是来回的重复旋律。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千高原》里面提到了‘迭奏高原’。
取名‘迭奏山学院’,意思便是不同的艺术家在这里创作、事情,形成了一种迭奏。
而且,五亩冲国际艺术区所在的地形也是高低错落,与这个名字也非常吻合贴切。

▲希里尔(左)与中国艺术家在互换。
龙健玲 摄

希里尔·贾顿(下文称“希里尔”)便是受吸引而来的艺术家之一。
据理解,希里尔是法国作家、视觉艺术家和行为艺术家,在阿维尼翁高档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哲学和艺术理论,专注于生态艺术和当代艺术创作,2021—2024年曾三次在广州和阿维尼翁主持交流事情坊。
“做落成作坊之后,我们还约请了希里尔教授参加由我们运营的一个美术馆的开馆展项目。
开馆展须要有一个地方给艺术家驻留,我就把他带到了煤炭坝,进行了差不多45天的艺术创作。
”刘可见告,本次展览是迭奏山学院的首次国际驻留项目展览。
7月15日-9月7日,希里尔、莎拉·文丘里与其团队通过深入拜访调研周边区域以及煤炭矿区的历史,展开其个人艺术创作项目,调查并实地稽核矿区后,提出了崭新的艺术生态改造不雅观念,环绕水塔周围的水坑进行生态湿地改造和创作,设计水车装置与自然环境合营,产生水循环系统,利用了装置、影像、绘画、行为等多重媒介。
本次驻留项目中创作的作品,将在今年12月整体移入东莞松山湖美术馆作为开馆展览之一。

在艺术区入口处,见到了希里尔充分利用矿区环境创作的作品水车,这个作品,参考了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自行车轮。
水车与旧煤仓完美地领悟在一起,伫立在积水形成的池塘中,在高处冲下来的水的推动下,循环往来来往、生生不息。
池塘周围,已经成长出茂盛的植物,一派欣欣向荣。

▲希里尔作品:煤炭坝水车。

在展览区,一张桌子上铺满了希里尔的作品,墙上也展出了两幅作品,无一不与他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息息相关,核电站培植、环球变暖、环球武器发卖分布……这些从科学或经济杂志中提取的图表被剥离了笔墨和数据,以几何抽象画的形式涌现。
他还利用煤炭坝当地的植物、废弃物等,创作了一幅大型的纸浆作品,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茅草、学生作业等。

▲《煤炭坝黑1号》,一系列九幅木板画,每幅30x40厘米 -“ 煤炭坝黑”+阿拉伯胶

▲《煤炭坝黑第2号》,两幅木板油画(每幅30x40厘米),利用“煤炭坝黑”和煤炭坝土(在矿区采集并磨碎如煤用作颜料)以及在矿中创造的建筑碎片和煤块。

▲《从前》2024年7月18日
希里尔表示,矿区环境尤其是水环境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由于采矿形成的天然池塘就像一个磁场,链接人与自然,带给园区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规复。

▲装置艺术 《干杯!
》(Cheers!),包括《无题》,玄色单色- “煤炭坝黑”+亚麻籽油在帆布上,80x80厘米,以及两个半满的杯子,装着“煤炭坝黑”+亚麻籽油的稠浊物,放在桌子上,玄色单色画挂在房间角落的墙上。

还理解到,对付希里尔而言,来到中国,来到宁乡煤炭坝进行国际驻留项目创作,更多的是希望加强中法之间的文化互换与互助。
他认为,这种国际文化互换与互助非常主要,能够引发不同的文化反思,形成新的审美意识形态。

手记:

采访过程中,迭奏山学院事情职员见告,目前看到的池塘,原来便是一个积水坑。
希里尔决定在此进行创作后,大家同心协力把水坑面积扩大,把坑内的废煤挖出并堆积在池塘周围,还找到地下水源,设计水渠,终极创作出了这个与矿区环境完美领悟的水车。
希里尔称其为“煤炭坝水车”。
事情职员还见告,前几天刚刚下过雨,原来光秃秃的煤土堆,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出了碧绿的野草,尽显大自然的力量。
这些植物,俨然成为这个工业遗址上的“主人”。
不禁感叹,这不正是“废墟之上,生命怒放”吗?

(值班领导:喻波 审核:闵滔滔 统筹:刘石江 刘静 校正:鲁应龙 易荷花 部分图片来源:迭奏山公众号 :龙健玲 李艺超 编辑: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