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要做好高标准农田改造这篇农业“大文章”,这是吉林省近几年来在推进当代农业发展中,一步一个脚印蹚出来的“实路子”。

要把昔日的低产田,变成如今的“生态田”“高产田” 和“米袋子”。
在吉林省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地皮整治现场,百余台大型机器齐上阵,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自接到复工指令后,迅速调运设备及职员,抢韶光、赶进度,每天施工10个小时以上,表土剥离、地皮平整、斗渠、毛渠等各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
站在改造的田地边,望着面前正在平整地皮、盐碱地改良的野外,附近的村落民满怀希望。
这让人们昔日望眼欲穿的“薄地”、靠天用饭的“望天田”在不久后就将变成带领村落民致富增收的“希望田”。

阎红玉建筑设计师 施工管理

千里沃野的长春大地,一幅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画卷映入眼帘,这也是长春市频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培植的标志性特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黑地皮可持续利用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计策的深入履行,长春市强化政策支撑,不断加大投入,农业综合开拓、农田水利培植、土壤培肥改良……稳步推进了高标准农田培植,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年间,长春市新建、在建高标准农田达266.2万亩,农田培植热潮悄然掀起。

2021年长春市高标准农田培植面积迈入千万亩大关,许多昔日的“望天田”“笠帽田”,变成了“万亩田”“高产田”。
这一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人增收的主要举措,为农业生产带来新变革,解锁了黑地皮上的丰产“密码”。

“现在提倡绿色栽种,我们种的粮食让人吃着放心”。
提及这几年的绿色增收窍门,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乡顺民心互助社卖力人王东侠夸赞起高标准农田培植,“在高标准农田上栽种绿色水稻,节本增收,收益高了两成”。

过去不规则的田块,如今横成排、竖成行,泥泞的土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塑料田埂。
“高强度塑料制成的田埂,不但利用寿命长还不用整修。
”走进农田,王东侠用手敲了敲脚下的田埂,“过去备耕最头疼的便是整修田埂,高度不足就得加高,涌现侧漏就得修补,整修一遍得用10多天韶光。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成,土埂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每公顷节省掩护本钱2000元旁边。

在做“春耕减法”的同时,顺民心互助社也做起了“加法”。
由于塑料田埂占地面积少,且不会生杂草,增加了稻田的有效栽种面积。
“经由粗略打算,有效栽种面积增加10%旁边。
”王东侠说。
互助社栽种的水稻已经连续3年达到绿色食品认证标准。
如今,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有机栽种,眼界不再局限于产量,更要着眼于粮食品质。

今年,长春市连续加大推进高标准农田培植。
2022年力争完成高标准农田培植任务指标132.1万亩以上。
努力抓好九台区、公主岭市、德惠市3个万亩规模以上的新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培植,打造长春高标准农田样板。

2022年,吉林省操持新建高标准农田550万亩,全省建成面积累计达到458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53.4%。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各级农业屯子部门始终肚量胸襟“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立足早推动、抢进度、匆匆项目,创新高标准农田培植业务培训和项目评审办法,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培植。

目前,累计开展高标准农田方案体例、项目选址、工程设计和咨询审查等线上业务培训480余人次;组织专家通过线上查阅初步设计报告、图纸以及问询互换等办法,评审项目200余万亩。
累计储备水泥和钢材77万吨,砂石455.5万立方米,准备施工机器5000余台(套)。
截至去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30万亩。
在不久的将来,薄弱的产粮田,将变成助力装满中国饭碗的高产田。

作者:农人日报·中国农网 阎红玉

本文来自【中国农网】,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