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生活在村落庄还是城市,去世亡为所有人必经之路。既不可避免,我们如何面对?在古老的传统习俗之外,我们有什么样的“选项”纪念、思考去世亡?无论是亲人、所爱之人的离开,还是自己生命旅途的闭幕。受修武县政府和陵园主人委托,我们试图在龙山陵园小礼堂项目中提出这些问题,并探求答案
小礼堂地块位于陵园正门外一片矿坑回填区西北角,呈三角形;地块北侧紧邻点火祭拜区,西侧为陵园紧张车行道和办公接待区,环境难免喧华。项目业主为其命名“不朽堂”,这一名字本身即表示了拥有有限生命的人类对“永恒”的渴望;而事实上,经历、目睹去世亡或许正是人们得以最靠近于窥伺“不朽“奥秘的时候 —— 在这一刻,我们与自然联结最为紧密,藉去世亡以再次印证自我与万物的相互联系, 而非终极的分离、断绝。
因此,我们希望营造一个安静、内向的沉思场所,使人们阔别园区此起彼伏的悲泣声、穿梭的电瓶车和祭拜点火的烟尘余烬,专注于感想熏染建筑中与生命密切干系的自然基本元素:光、水、土、天空、云、石、树 —— 既是生命终点,更是出发点,暗含生生不息的循环。我们沿三角形地块建起一圈高墙,只在南侧开一条窄缝与外界联系;吊唁者可以在入口喷泉池塘净手后通过高墙围合的外走道通往礼堂建筑入口。低矮阴暗的入口门廊挑檐和高墙间的窄缝中露出一线天空和几株松柏,人们险些感想熏染不到围墙北侧紧邻的点火区。吊唁者可以坐在门廊下的长凳上期待进入会场,感想熏染天空中云和光影的变革。
进入礼堂主厅,由暗至明,天光从远端抬高的主讲台及两侧窄缝间泻下,沿墙的一圈细流与入口的喷泉池塘相通,循环往来来往;潺潺水流为礼堂空间引入自然之声。定制的铜质长明灯、门把手和室内踢脚灯截面均呈三角形,与建筑平面暗合;正三角形的几何完美性暗示生命的无瑕、能量的循环和维度的超越。
单向的进出流线确保了每位吊唁者的私密性;仪式结束后,吊唁者可以逆时针通过另一侧的单向长走道通往出口,并在离开前再次经由喷泉池塘聆听水声。
建筑师: Studio10
面积: 93 m2
拍照师: 张超, Bruce 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