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丽娅·巴吉赤给的英文信里夹着一些汉语,她自称是”老哈尔滨”、她说中国是她心目中可以称为”故乡”的地方,惟一的”故乡”。对付一位金发碧眼、阔别中国50多年、年过八旬的老太太来说,写出这样的方块字总是让人看到一种令人冲动的努力,一种不想忘却的努力。
事实上哈尔滨也不可能忘却巴吉赤。奥丽娅·巴吉赤的父亲叫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巴吉赤,是一位帅气的俄罗斯建筑师。很多哈尔滨人引以为荣的建筑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包括防洪纪念塔、马迭尔宾馆、哈尔滨青年宫。
来兮:结缘哈尔滨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巴吉赤1909年出生于海参崴,父亲是一名军人,母亲是一位将军的女儿。米哈伊尔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父亲参加武装叛乱被俘,1922年被苏军枪毙。随后,母亲兄妹三人亡命到了哈尔滨,在南岗区租了一间地下室。曾经的千金小姐不得不靠给有钱人家当家庭西席、保姆和为别人洗衣服养活3个孩子。米哈伊尔很懂事,他总是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并发奋读书,是学校里的金质奖章得到者。1926年,米哈伊尔考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专业。这所学校师资雄厚,学风严谨,建筑专业必须修完36门课才能毕业。米哈伊尔成绩精良,不但常常在建筑专业竞赛中获奖,美术、体育、写诗、唱歌也样样出色。漂亮的他还一度想要当演员,但是窘迫的家境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乃至中途休学,打工补贴家用。1933年,米哈伊尔大学毕业,一年后结婚,婚后有了一双儿女:奥丽娅和安德烈。
毕业后米哈伊尔进入一家私人设计公司做工程师,独自承担了很多大型项目。包括”新哈尔滨旅社”(现哈尔滨国际饭店)门厅设计,马迭尔宾馆的装修正造。1940年,米哈伊尔被秋林公司聘为建筑师,承担秋林俱乐部的设计事情。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抓捕亲日的白俄残余势力。米哈伊尔虽然出身白俄贵族家庭,这次却没有被难堪,而是发挥专长,奉命为苏联红军设计纪念塔。长春、沈阳等地的苏联红军纪念塔也全部由米哈伊尔设计,他也由此赢得了”塔王”美誉。新中国成立后,米哈伊尔出任哈尔滨市建筑工程设计院工程师,这一期间是他奇迹的顶峰阶段,设计佳构接连问世,很多设计都具有划时期的意义,米哈伊尔成为哈尔滨建筑设计界有影响的设计师。防洪纪念塔、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等作品都已成为哈尔滨的地标式景不雅观。同年,米哈伊尔又应邀为哈尔滨青年宫设计图纸,这成为他在哈尔滨的绝唱,连米哈伊尔本人都没看到它的落成。
归去:移民澳大利亚
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变革,当时有些侨民自己便想走了,觉得自己在这座城市没有未来了。他们陆续被遣返返国。巴吉赤一家由于是白俄出身,苏联政府谢绝为其签发护照,他们只好选择去澳大利亚。奥丽娅说,这事让她特殊心碎。虽然当时是配给制买粮,一家老小吃饱穿暖都很成问题。可是奥丽娅却非常怀念那些艰巨的岁月。她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她不想离开。由于她是学中文的,当时她在林大图书馆事情,有很多中国朋友,奥丽娅非常喜好他们。可是家人去意已决,并且不舍得把她一个人留下。离去的时候,朋友们见告奥丽娅:”我们永久不会忘却你。可是我们不能给你写信。”奥丽娅理解他们,可还是难过。1958年12月31日,巴吉赤一家与20多名苏侨一起登船过关,一个苏侨把大量珠宝藏在大蛋糕里,被海关创造,结果,排在她后面的巴吉赤一家也被连累了,米哈伊尔随身携带的全部设计作品都被扣下了,这成了米哈伊尔后半生的憾事之一。
由于专业精良,米哈伊尔在澳大利亚很快找到了新事情,1962年,他被录取为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大学成员。虽然米哈伊尔考取了注册建筑师,从业履历也非常丰富,但在竞争激烈的国度里,米哈伊尔大展拳脚的机会却不多,只能设计一些小教堂,他的设计生涯的顶峰时候,永久被锁定在了哈尔滨。奥丽娅不久之后一个人去了加拿大读博士,之后成为一名城市发展史研究方面的教授。1976年,米哈伊尔退休了,他潜心绘画,获了很多大奖。在那些欧式风情浓郁的画作中,人们常常会看到送牛奶的马车,看到尼古拉大教堂,看到一座叫哈尔滨的中国城市的影子。
变迁:魂归故宅
2009年、2012年、2015年奥丽娅·巴吉赤先后3次回到哈尔滨。并陆续带回了父亲的遗物和画作。奥丽娅姐弟把所有这些全都捐献给了黑龙江省博物馆。奥丽娅说她非常感谢省博物馆,也非常遗憾爸爸妈妈没有等到展览举行的这一天。由于在过去几十年里,米哈伊尔在哈尔滨的建筑作品都被冠以中国设计师的名字,远在千里之外的米哈伊尔看到后,总是又生气又难过。
每一次回哈尔滨,对奥丽娅来说都是既愉快又难过,每次回来,她总会见到一些老朋友,认识一些新朋友。哈尔滨变了很多,变大了,很多老建筑都被拆了,她一次又一次地徘徊在哈尔滨的街头,探求这座城市的历史内核。”我父亲设计的苏联红军纪念塔,原来就在哈尔滨火车站前,现在被拆掉了,有人见告我被移到了东大直街尽头一带,我去找过好多次了,都没有找到,如果你知道它的详细位址,一定要见告我!
”我省著名俄侨专家李述笑见告,奥丽娅已经被黑龙江省历史文化研究会聘为名誉研究员。奥丽娅是研究俄侨问题专家,与哈尔滨的同行也有很多愉快的互助,现在她已经退休,却依然笔耕不辍。正在写的一本”大部头”,关于老哈尔滨的历史,包括哈尔滨老街和”老哈尔滨人”,”那是一个由中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波兰人、犹太人等民族共同构成的市民群像。”奥丽娅说将来她还会再回来的,只是要战胜困难,要得到非旅游签证,还要找个不贵的地方住。虽然说得不流利,可是她每天都在坚持中文阅读。在内心深处,她是个中国人。
文章来源:大话哈尔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