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兴寺遗址

位于太姥山下寺,始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废于宋。
据志布告录尚存石柱360根,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三面环水道,一壁背山,有7根大石柱立于地面,基座为覆盘莲花础,中轴通道旁有唐、宋石雕,内容有花草、神兽等。
有宋石斛4个、残缺碑刻多方。

福鼎古建筑设计公司 施工技术

椤枷宝塔位于太姥山国兴寺前小山上,为亭阁式实心八角石塔,7层,高8.5米,塔座刻有力士、花草、神兽等图案,每层均有佛龛,底层正面(西面)刻有“椤伽宝塔”4字。
该塔建于唐乾符六年(879年),宋时倒塌。
1986年于原地复原,复原时缺石4块,仿原样修补。

2、分水关

位于福鼎县城东北15公里的闽浙交界处。
建于闽王时,以御吴越入侵。
宋末永嘉陈自中随秀王舆择入闽,殉节于此。
明嘉靖知州黄良材造隘房,清乾隆郡守李拔题称“分水雄关”。
今104国道从关口贯穿,是沟通闽浙两省的交通要道。
公路两旁尚存残墙数百米。

3、元代古井

坐落福鼎城内天灯下(中山中路)。
建于元至元三年(1266年)仲春,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玄月重修。
井盘为花岗石布局,方形,井圆,口径为0.55米,是研究城关地下水文资料之一。

4、南阳烟墩

位于福鼎山前街道南阳村落,建于明代,为抗倭而筑。
烟墩如圆柱形,直径6米,平面28.22平方米,高2.5米。

5、点头烟墩

位于点头镇岐尾村落山上,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抗倭而筑。
烟墩为方柱形,石构,平面63.96平方米,高3.5米。

6、玉塘城堡

别号塘底堡,在福鼎县城南4公里许的玉塘村落。
系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乡民为抵御倭寇来犯所筑。
城墙北依山,南面海,长约874米,高3.6米,厚3米。
原设东、西、南、北四门,因北门险要,在筑城时封闭,现有东、南、西三门,城楼已毁,部分城墙上尚有女墙环抱。

7、冷城古堡

位于太姥山镇冷城村落,城堡沿冷城溪而筑,故名。
该堡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以防倭寇。
城周长1127米,高5.6米,厚4.67米,设东、西、南3个城门,城堡保存无缺。
城里古街、民居、小巷、山墙古喷鼻香古色,城内有三官堂、猴仙宫和杨楫家庙、宋代泗洲文佛、石宝等名胜。
冷城也是南宋文人荟萃的地方,提刑杨辑出生于此地,宋状元王十朋、著名史学家和哲学家郑樵、理学家朱熹先后在此讲学,尚有讲学之所“石湖书院”遗址。

8、老人桥

位于福鼎县管阳镇泰西村落桥头岗前,相传为邱老人(邱阜)所建,故名。
老人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修,1987年再次维修。
桥为木构叠架式拱桥,桥长30.40米,宽4.95米,高17米,桥孔跨度为24.4米,东西引桥各有台阶4个,桥架为5段3层交岔衔接而成。
桥面架长廊式桥亭,共13间,两边有1~4层挡风板,以御风雨侵袭,中心设神龛两间。
该桥设计合理,建造稳定,为古桥梁建筑之主要史料。

9、昭明寺

位于福鼎市西北5公里的鳌峰山顶,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相传为昭明太子萧统所建,故名。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
寺内有山门、天王殿、白衣阁、尘谈堂和六角砖塔等。
塔基面积47平方米,塔身7层,高25.6米,为楼阁式仿木构造空心砖塔。
塔内有扶梯,登塔顶可鸟瞰桐城全景。

10、芭蕉寺遗址

位于店下镇三佛塔。
芭蕉寺始建于唐贞元元年(785年),宋代毁。
清初在遗址上建安福寺。
该遗址规模伟大,现尚存许多宋石柱,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大小石斛各1个,石雕覆盘莲花3个,石喷鼻香炉2个。

11、资国寺

位于桐城街道资国村落,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
现存大雄宝殿,占地220.4平方米,仿明木构,面阔5间,进深4间,歇山顶,覆莲花式柱础。
寺内有宋喷鼻香炉座2只,宣和七年(1125年)石斛1个,尚有“灵源洞”、“卧陀岩”、“谈经台”等字刻,有宋井1口,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碑刻1块,寺内有千年铁树1棵。

12、清溪寺

位于店下镇三佛塔村落,唐咸通二年(861年)建,宋、元、明、清各代重修。
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大雄宝殿为木构,面阔5间,进深5间,寺内有北宋佛供案石基,前有2座7层实心石塔,为明景泰四年(1453年)建。
塔高4.32米,有沙弥座,刻有七宝如来和明景泰年铭文。
此外,还有宋石喷鼻香炉、石斛等。

13、灵峰寺

位于太姥山镇冷城村落,距冷城古堡1公里,属太姥山六大景区之一的冷城游览区范围。
该寺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宋代火焚后重修,来日诰日启七年(1627年)重修。
寺内现存唐宋年间石刻60多块,原为佛的沙弥座,图案有人物、兽狮、花草3类,石刻造型朴实。
人物为力士,头顶仰莲佛座,个个面相浑圆,目光炯炯,神态互异,有力大无双之气概。
狮子形态互异,造型朴实深厚,气概伟大,是古代无名艺术家的精品。
还有熙宁石斛、宣和塔鉴、绍兴石喷鼻香炉和宋提刑杨楫撰写的《重修灵峰寺记》等藏物。

14、瑞云寺

位于硖门畲族乡瑞云村落,为太姥山六大游览区之一,始建于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年),历代迭有修葺。
寺院布局构造为园林式,有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梅亭、葫芦阁、赏花楼、不雅观鱼台、半月湖、荷花池等,布局风雅。
建筑物的斗拱、梁栋精雕细刻,有人物、飞禽、走兽、花卉等,造型生动,花窗图案构造精美,表示出南方建筑风雅的艺术风格。
寺中尚存宋宣和石斛1个,重修鹁山瑞云寺碑刻等。
寺后有感触树、银杏、千年苏铁等名贵树木。

15、栖林寺

又称栖林禅院、栖林院,在福鼎城西2.5公里的鳌峰山下。
始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重修。
该寺布局典雅,规模壮不雅观,大雄宝殿、不雅观音楼、放生池等均清代所建。
殿内罗汉金刚法相庄严。
寺内有北宋宣和《县仪案》碑记1方和北宋宣和水井1口,保存无缺。

16、圆觉寺

位于今福鼎一中校园内。
明永乐二年(1404年)西园(今称西门)族长高伯泰倡建,明嘉靖年间毁于倭患,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
该寺面阔5间,进深3间,依山顶,保护较好。

17、三福寺双塔

位于白琳镇柘里村落。
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
1986年维修塔身,维修时塔刹出土有古钱、银佛等文物。
该塔为楼阁式仿木构造7层砖塔,实心、六角,塔高8米许,由36种不同形状的砖砌成,构造风雅,造型美观。

18、翠郊大宅

亦称吴氏老屋子。
位于白琳镇翠郊村落洋里自然村落,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为木构建筑。
原占地面积20多亩(含花园、晒场),有36个天井,5个大厅,18个小厅,为3个三进大合院。
因年代久远,部分建筑物已毁。
现尚存主楼,有24个天井,5个大厅,12个小厅,占地面积4900平方米。
该屋有360根大柱。
斗拱、梁栋、花窗、匾额、楹联精雕细刻。
屋内大厅、小厅、花厅、走廊、大小天井,布局有致,颇值不雅观赏。

(来源:福鼎县志,太姥山旅游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