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起源
下拉堡村落从属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当地政府希望盖一栋凑集住宅来改进和解决本村落孤寡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并将多余空闲的房间以低价出租的办法租赁给上学路途较远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而方便其高下学,其租赁用度于凑集住宅的日常掩护及开销。当地政府哀求必须以低本钱建造且知足22个居住房间的功能。
下拉堡村落于2018年相应国家易地扶贫迁居政策,把分散的老百姓集中在此方案并培植了新村落,新村落的格局已从随机成长状态变为刻意方案的扇形带状布局,新村落的建筑也从传统土基房变为当代的框架商住楼,“标准”的当代新屯子风貌。凑集住宅的选址位于新村落东侧角落,面对新屯子清一色白墙黛瓦的包围,我们打算就地取材并延续当地传统建筑风貌设计一栋“土”屋子来保留村落民们的集体影象。
02.园地
培植用地近长方形,可培植范围仅有280平米,面宽10米,进深28米。为了知足22间房,效率最高的办法便是内走廊布局;如果建筑只做一层,单间房的轴线面宽2.3米,功能上利用空间受限;设计成三层的话不但超出投入,而且对土墙承重也有一定寻衅;最为恰当的策略为设计两层,每层11间居住用房,建筑的尺度和体量也更为得当。
▲区位
03.设计
这是我们第一次从城市超过到村落庄做建筑,做事的工具虽然从所谓的富人或者中产阶级转化为低收入穷苦群体,但设计实质没有变,住在屋子里面的村落民便是设计的核心。我们希望在担保22户村落民的基本功能需求以外,能让他们在屋子里的生活更丰富一些,更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以是在空间利用上我们做了取舍,放弃了“最小公摊+最大套内”的固有住宅模式,捐躯单间面积,单间里只保留住宿功能,尽可能腾出共享空间,希望能引发村落民的多用场利用,充足他们的体验。
▲建筑推演
04.入口和小院
我影象中的村落庄都会有一个村落口,村落口种着一棵大树,大树下围坐着男女老少,聊着家长里短,这个独特的场所承载着几代村落民的精神生活。以大鉴小,如果凑集住宅是一个村落落的缩影,我们的设计初衷是希望找回这个失落去的集体影象空间。先在沿街面向内妥协出3米,在中间砌筑不到顶的红砖墙用于分割内与外,红砖墙不仅隔绝了视线,也对内部走廊起到了屏风浸染。
项目北侧100米处是一所村落庄幼儿园,凑集住宅的留守儿童们都在那里上学,红砖墙外侧专门设计了一条砖砌靠座,每到下午老人们会约坐在此,一边冲着壳子(西南方言,表示有趣的闲聊),一边期盼着孙子孙女归家;接着我们在西侧建筑再妥协出一小院,小院三面围合,连通走廊,挂上楼梯,种一棵树,结合入口区域,这就营造了一个凑集住宅的“村落口”空间,希望这里能为凑集住宅的村落民们带去富余的精神食量。
05.走廊和阳台
设计中我们拓宽了20多米的长走廊,将规范最小哀求的1.2米宽度增大至2.4米,一个纯交通空间就可以有更高的利用率,比如村落民们可以在走廊摆桌用餐,在分外的节日还可设长桌宴,儿童们可以尽情在走廊中追逐打闹,这条共享走廊会促进邻里之间的互换和关系,对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起到积极浸染。
我们将二层楼板西侧留出一排采光井,既帮助了走廊的采光,也提高了一楼西侧6间房的采光率。每户村落民都有独立做饭的基本需求,燃气无法通达村落庄,柴火煮饭又受限于空间,电磁炉便成为得当的选择,但油烟还是须要排出,有必要给每户一个独立的半室外区域方便各家炒菜排烟;东侧房间通过调度进入办法可腾挪出各自的阳台,西侧二楼房间可通过出挑来增加各户阳台,唯独西侧一楼房间无法挤出独立空间,索性直接在宽敞的走廊施展,于是我们对采光井进行垫高处理,让其兼顾排烟井的浸染,也留出了擦洗玻璃底面的操作空间。这样每家的炒菜排烟问题就顺利办理,在不做饭的时候这些半室外空间也是各家独立的休憩场所。
▲轴测图
06.在地的景象性策略
下拉堡村落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虽然属于温和地区,但是山地立体景象特色明显,该村落年均匀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年太阳辐射量较高。为营造舒适的室内热心况,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山地微景象对建筑室内舒适度的影响:白天避暑,夜晚御寒。
20多米的底层长廊通过小院、阳台、楼梯等半架空处理,有效遮阳,适当透风,形成底层阴凉避暑空间。建筑外墙充分利用夯土墙体的蓄热性能,作为室内外热心况的缓冲区,在白天室外气温较高时夯土墙体接管过多的热量,能有效避免室外气温变革对室内热心况的直接影响。进而有效调节室内热舒适度。
▲剖面剖析图
我们在设计上掌握了西向窗墙面积比,一楼房间西侧墙面设计成小高窗,二楼西旭日台门采取了实面门与玻璃小窗结合的形式,既知足一定的室内采光哀求,又避免了西晒对室内热心况的影响。
下拉堡村落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旁边,这已经超过了亚热带景象里的均匀值。当地传统生土民居多采取两层坡屋顶形式,底层居住,顶层在作为储存空间利用的同时兼做景象缓冲区来减少过多的热量进入室内居住空间。屋顶在提取当地传统坡屋顶的形式下设计为高下双层,上层为钢架琉璃瓦坡屋顶,下层为混凝土平屋顶,双层屋顶不仅有更好的防水效果,而且能形成有效的透风层带走过多的热量。因此,凑集住宅屋顶形成了传统屋顶形式的当代化转译。
07.建造
本项目采取本地材料、本地工匠和本地技能的建造策略。为了知足低本钱的培植哀求,且达到“土”屋子的外不雅观效果和居住舒适度,土墙应作为承重墙体而非掩护墙体,这须要在吸取传统营造聪慧的根本上,对传统夯土技能进行当代化改良与优化。根据本地土壤颗粒级配情況优化土料配比,进而提升墙体的强度,构造上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及布局柱对夯土墙体进行整体的构造加强,优化夯土墙构造的整体性能与抗震性能;其次,夯土墙施工采取铝合金模板,机器夯实,增强了土墙的平整度和密实度。此外,提出内源性发展理念,对当地工匠进行当代夯土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工匠本色技能,赋能当地工匠,进而希望增加其就业机会。
08.后记
几天前我们回到下拉堡村落进行了项目回访和拍摄,屋子里已经入住6户人家,别的的也准备陆续搬入,听到老人们和孩子们对屋子的同等好评,对建筑师而言这已是最大的欣慰。
▲施工过程 © 拾号建筑
项目图纸
▲首层平面图 © 拾号建筑
▲二层平面图 © 拾号建筑
▲屋顶平面图 © 拾号建筑
▲剖面图 © 拾号建筑
项目名称:村落庄凑集住宅
项目地址:云南省保山市瓦马乡下拉堡村落
建筑面积:440平米
设计韶光:2022.06
完成韶光:2023.02
设计公司:拾号建筑
设计团队:周诗皓,吴雨桐,李金航
互助设计:一专一村落
夯土技能顾问:一专一村落
项目帮助:陈张敏聪夫人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施工团队:朱建国施工队
特殊鸣谢:董以喷鼻香,林由刚
拍照版权:黄显志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民宿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注明,仅用于学习互换,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拍照作品等存在陵犯著作权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并表示歉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
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