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篇

红色景不雅建筑设计愿景 材料设备

江山义士纪念

1.项目概况

浙山河河是方赤色热土,为铭记历史、思念先烈、警示未来,当地政府决定兴建江山义士纪念馆。
项目选址于城市西侧山地公园的最南端,用地东向以西山路与城市为邻,北接西山公园,南、西两侧临近原有公共墓园。
基地东西最大落差约18米,南北落差约12米。

南向鸟瞰

园地东西向标高关系

2.设计立意

面对战役,我们秉持中性的历史不雅观
我们认为,战役的正义性、政治性固然主要,然而,战役更是无数普通生命和家庭的一首挽歌。
基于江山纪念馆相对有限的革命历史资源,我们提出以普通战士作为纪念工具,通过建筑化仿照展现“战士”——战役中最基本的个体生命的末了的死活壮举,进而引发不雅观者对战役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为珍惜和掩护当下的和平环境。
如此,设计终极选择以“生命的折枝”作为创作立意。

西北向鸟瞰

生命的折枝

3.设计展开

开放性

纪念馆坐落于西山休闲公园的出发点,而西山休闲公园定位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为此,义士纪念馆的设计似应考试测验弱化常规纪念建筑的凝重肃穆,而寻求更为开放亲和的特质。

多向动线的园地设计

开放性首先在于纪念馆同城市及自然顺畅的链接关系。
详细为:东向通过景不雅观台阶与西山休闲公园主入口和城市对接,西、南向则与现状岔路支路与城市相连,北侧还留置出口与山体游步道相接,纪念馆南侧还支配有开敞的景不雅观游步道等。
上述多向入口和动线集结成网,从而形成了一个可穿越、可驻留、可休憩、可省思的立体开放的纪念场所。

南向入口景不雅观

开放性,还在于在用地东侧设置有大型台地式纪念广场。
广场约78米纵长38米横宽,结合南北近4米的高差,设置阶状绿化、纪念林地、纪念长廊、和平塔等。
纪念广场既能知足常规的纪念性活动,同时,草阶绿植构筑的广场配备有座椅、凉廊、公共洗手间等,有着亲和舒朗的人本氛围,使得此地有如西山公园的南向“纪念客厅”,充分彰显了开放性特色。

开场的台地式纪念广场

总体而言,项目呈现为外部景不雅观区、纪念馆区、生态墓园区“三区并置、层层递进”的总体特色,实现了“休闲氛围”与“纪念氛围”的开放领悟。

从墓园看建筑

纪念性

在上述开放性根本上,建筑的纪念性紧张通过东西向空间轴——“生命之路”的构建予以表示。
此空间轴从仿照战士末了的生命进程入手,拉丝石材铺砌的路径表面嵌置条形灯带,犹如战士在沙场上奔跑的足迹;足迹由东而西,由前区穿越纪念广场、战役之门,直至白玉花环后的纪念方庭上空起翘、折断、坠落,终极与墓园融为一体,抽象呈现“奔、折、落、归”的生命进程。

生命之路作为园地的东西向空间轴

生命之路,拉丝石材铺砌的路径表面嵌置条形灯带

白玉花环

和平塔

纪念广场既以建筑与片墙围构,总体双向对称,有着隐约的持重的氛围;南侧纪念长廊留白为篆刻纪念主题的干系信息,石墙与日影的推移,有如韶光与逝者的低语;林地南侧,和平塔缄默而立;台地广场上更特殊植栽78棵广玉兰树,希冀以纯洁的白色之花作为对生命的追思与思念……

次入口广场

西入口室外通道

入口过厅平台

纪念长廊

西立面局部

而在纪念方庭,在10米跨度、30度斜向凌空出挑的极富张力的“折枝”挑板之下,条状块体有如碎片般散落搭接,象征着生命的瞬间陨落;块体表面,同样选刻有战士的韶光信息,使纪念方庭成为全体纪念主轴空间与主题的鲜活高潮。
而方庭西向墙外即是墓园,随形就势、层层跌落的石阶花圃,清肃整洁。
墓池以黑灰砾石和锈红钢板为底,冬青树和映山红围护青石墓碑,象征着义士的归宿与重生。

纪念方庭

条状块体散落搭接在极富张力的“折枝”挑板之下

诗性

设计的诗性,在于将纪念借由生命之路进行参与性表达。
“奔—折—落—归”,看似是建筑化的动作仿照,实意是通过诗性的抽象,让不雅观者能够循着足迹参与义士生命末了时候的分外进程,渐生体会从而有感而发。
这既是物理性的动作呈现,更是逝者与不雅观者在同一时候的生命混响。

设计的诗性,更在于时空和死活的多主题的耦合。
以生命之路的出发点、纪念庭院中的陨落、义士墓园的回归来对应生命的“生—去世—眠”进程,恰好也是暗合了从城市走向自然以及“东—西—东”的时空循环,一如漫山的苍翠林木和墓园中的红白杜鹃,四季更替,生而不息。

墓园回望

西向全景

西向鸟瞰

总平面图

平面图

项目名称:江山义士纪念馆

设计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叶长青、史国雷

项目地点:浙山河河市西山路

设计韶光:2013年1月—2014年3月

竣工韶光:2018年4月

业主:江山市民政局

基地面积:131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

构造形式:框架构造

建材品牌:空调——上海大金、电梯——恒达富士、立面石材——山东灰麻

拍照:赵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培植为了纪念侵华日军1945年9月9日在南京屈膝降服佩服事宜,凸显抗降服利的主题。
构思立意为胜利、圆满的情绪表达。

全景鸟瞰图

延续与个性

纪念是一个城市影象的延续。
“断刀、纪念广场、去世亡之庭、敬拜院落、和平公园”。
塑造了江东门纪念馆完全的叙事篇章,是南京主要的城市影象。
三期新馆作为纪念馆的扩建工程,不仅补充城市功能、延伸参不雅观流线、凸显不同主题的情绪氛围,更是延续了城市纪念。
新建部分着重阐述抗战的艰巨进程、表现胜利的喜悦,通报人类对和平圆满的愿景。

胜利之墙航拍

和而不同是方案的定位,建筑的整体形态与二期融为一体,也以更加开放原谅的姿态、亲切自然的办法融入城市生活。
覆地皮景式的建筑形态削弱对周边城市建筑和空间的压迫感,柔和的建筑曲线与绿色的树木草地相得益彰、宁静平和。
新馆立面延续灰色色调,面对城市空间排列着净水混凝土柱,亦展现了新馆的纪念性特色。

灰色调的新馆立面

扩容工程处处表示绿色设计理念,通过绿色植物屋面、太阳能光伏发电、中水回收利用、透水混凝土选材、下沉庭院及天井、热风压拔风效应等多个生态低碳方法,创造出一个既知足空间艺术气氛又能够表示可持续理念的生态绿色纪念性建筑。

表示绿色设计理念

纪念与日常

园地中央是椭圆形的纪念广场,寓意着中国抗降服利和“圆满”的愿景。
全体建筑物呈现谦善柔和的空间形态,是一个融于城市生活的绿色公园。
个中,一条“胜利道路”穿行个中,象征抗降服利的困难进程。
纪念广场的四周地形微微隆起,形成半围合的空间,结合绿树设置屏蔽了部分城市滋扰,担保广场的安静与私密,也为"大众年夜众供应了一处亲切的放松游憩园地。
人们在内可以休憩、奔跑、溜达、互换,怡然自得。

园地中央是椭圆形的纪念广场

当须要举办大型纪念活动时,全体椭圆形广场亦可容纳8000人集会。
广场的北面设有小型讲演台,供集会活动时候利用。
广场三面的抬起斜坡园地,使广场更加具有向心感和聚合性,抬高的坡地下脸庞纳着商业和展览空间。
在广场与坡地交界区域组织着广场紧张交通流线,设计了独特的纪念景不雅观要素。
300位抗战英烈的名字镌刻于抛光玄色大理石之上,伫立于游人溜达的广场一侧。
广场西南侧是与城市对接的主要出入口,设置了下沉广场使纪念广场与城市道路保持了一定的间隔感。
拱桥的奥妙连接则使得纪念广场的空间具有指向性和聚合性。

各种活动

复合与开放

新馆是一个功能复合开放的综合体,除了胜利纪念广场、绿化公园外,还容纳了天下反法西斯战役中国战区胜利纪念馆、大巴车站、社会汽车库、自行车库、商业配套、办公等功能举动步伐。
园地西侧北侧通过设置下沉庭院及坡道与地铁、隧道、周边城市空间对接与联系。
整体性对周边城市交通进行梳理与更新,有效的完善和补充了纪念馆的参不雅观流线与交通组织,能够为城市供应一个方便可达、开放复合的城市空间节点。
开放式的设计是新馆的一个主要特点,当纪念馆及新馆闭馆后,其他功能仍旧可以连续供应社会做事。
通过灯光照明的设计,使广场在昼夜都形身分歧的景致,成为一个公共开放的昼夜公园。

设计理念及与城市生活的领悟

空间与材质

和平与圆满愿景,谦善柔和的形态是这个项目最主要的表达。
柔和自然的曲线,绿色开阔的草地使环境安静、轻松,在表达纪念性的同时,也为公众供应了一处亲切与放松的游憩园地。

柔和的建筑曲线

在柔和的绿色的衬托下,暗赤色的弧形胜利之墙分外能干。
胜利之墙材质采取了能够凸显历史感与沧桑感的暗赤色锈蚀钢板。
胜利之墙由负一层延伸出来,墙面为三维曲面,通过钢板的分割与嵌入灯槽形成表面肌理,象征着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影象,并成为开阔绿色广场昼夜的紧张景不雅观。
胜利之墙的最高点是胜利火炬,火炬在重大活动的时候会点燃熊熊烈火。

暗赤色锈蚀钢板的胜利之墙突显历史沧桑感

二三期过渡联系

胜利之墙后面的坡道是胜利之路,缓缓上升,通过曲面屋檐及坡道的宽窄变革形成峡谷式的空间效果,走到坡道的顶端为巨大悬挑的平台,豁然开朗。
在这里人们能够俯瞰胜利广场,象征着胜利之路由“阴郁走向光明”。
由胜利之路进入纪念馆,室内一个核心的空间也是贯穿各层的椭圆型的圆台体量,是纪念馆的序厅,紧张的高下联系流线环绕着这个体量周围展开。
圆台体量顶上一圈椭圆型的天窗,撒下柔和自然光芒,增加了馆内安谧的气氛。

缓缓上升的胜利之路

进入序厅

出口

新馆沿街立面均采取一次性浇筑的净水混凝土材质,朴实厚重的净水混凝土既能够凸显建筑的纪念性特色,又符合安静平和的建筑气质。
外立面一列列混凝土柱阵将阳光切割成条条光影,形成无穷无尽的韵律感。
柱廊下面铺设灰色碎石,自然形成了与城市的缓冲,也加强了建筑的纪念性与场所感。

新馆立面均采取一次性浇筑净水混凝土

外立面混凝土柱阵形成无穷无尽的韵律感

柱廊下面铺设灰色碎石形成了与城市的缓冲

结语

三期扩容工程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的一个补充和延续,兼具开放性与公共性,日常性与纪念性。
这里是一个容纳历史影象与当前生活、胜利喜悦与去世亡悲痛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纪念、安歇、放松、溜达、玩耍。
我们希望通过一方公园、一个广场、一条道路的设计带给南京城市、南京市民喜好的城市公共空间。

夜色中的纪念馆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地下平面图

剖面图

胜利之墙轴测图

锈蚀钢板灯槽大样

墙身大样

胜利之墙大样

项目名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

设计韶光:2013-2015年建成韶光:2015年

用地面积:28307.39m²培植面积:54636.3m²

项目地址:江苏南京业主单位:南京市建邺区河西培植指挥部办公室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何镜堂、倪阳、刘宇波、包莹、李恺欣、黄艳芳、晏忠、郑炎、钟日明、舒鑫、麦恒、钟敏仪、陆歆、唐雅冰、廖俊峰、张莎玮、梁景韶、黄冠南、盛竞、吴中平、林毅、马辰龙、李晓丰、郑少鹏、何小欣、姜帆、邓夏等

摄 影:战长恒 马明华

广东泰康拓荒牛纪念园跨世纪的延续

泰康拓荒牛项目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福田镇境内,罗浮山风景区后山(西侧),项目用地自然条件优胜,是个山青水秀,排水良好的环境。
设计师用开拓、创新、联络、奉献的“拓荒牛精神”的文化核心来丰富项目,由此引申出 “一个时期的影象,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设计理念。

鸟瞰

“工——天地间竖着的是我”是一个工程兵生平的写照。
1983年9月15日,是一个景象晴朗的日子,“在竹林那半山坡处,搭设了一个大略单纯的主席台,正中悬挂着中国公民解放军八一军旗,现场气氛持重、严明。
基建工程兵三零四团将在这里隆重集结,向军旗告别,然后,脱下军装,就此集体转业。
白驹过隙,岁月匆匆,转眼30年过去了。
作为这支部队的成员之一,不禁感慨万千:老首长今在何方?老战友今宵何处?”

当时间的脚步来到2016年,在罗浮山吹响集结号,一个以纪念基建工程兵历史为主题的基建工程兵纪念园墓园将在这里呈现。
谨以此纪念那些峥嵘岁月里为推动国家历史进程而奋斗的“拓荒牛”缩影。

总平面

军旅的拓荒牛精神是一种力量,始终作为纪念墓园空间的精髓。
并用折线梯田元素勾勒出墓园轮廓,石材、锈板的当代组合,折线折角的设计元素表达出刚毅的力量感,表示出军人出身的基建工程兵的铮铮铁骨。

充满刚毅和力量感的折线元素

项目由眺望景台、台地花海、汗青池三部分构成。
台地花海即为墓葬纪念区,汗青池为休闲景不雅观区。
功能分区分明。
动线流畅合理。
项目最大的寻衅便是坡度繁芜的山地地形对景不雅观营造有较大的寻衅,山脊排水办法过于单一,设计师在每级台阶内设置栽种区域,草阶的设置能有效的舒缓降雨带来的排水压力。

功能分区

剖面

渗水草阶

作为纪念墓园性子的景不雅观设计师不去毁坏不去过度润色,依山而势做台地式墓位处理,消化高差的同时丰富景不雅观层次。
针对性的保留现状直径30cm以上古树,与现状台地墓地结合,去除小树杂树,担保墓区整体性,表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台地浅丘,花喷鼻香弥漫,梯田式台阶被层层的浓荫绿草怀抱,人工景不雅观之美和山水自然之美和谐相融。

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大树

台地式的设计使得阶梯和开阔的组团空间相互领悟构成一个整体。
这种具有大尺寸铺装和不规则栽种池的设计,在各个节点处连接形成一个开放空间。
拾级而上,是坡顶的不雅观景平台。
白色的花岗岩、原木质地的长椅、锈蚀钢板这些当代简约的物料利用和植物配置,增长了景不雅观独特的意见意义性。
同时项目亦看重人文关怀,园地台地高差大,特地采取简洁的线性栏杆,不同于普通住宅栏杆,依山就势与折线形台地基本线条结合,简洁的拉丝钢材质栏杆仅保留基本扶手功能形态,简洁实用。
在加强祭扫者大高差上的生理安全感的同时,又在视觉上整体消隐,不抢整体的台地景不雅观的设计效果。

台地式的空间和开阔的组团空间相互领悟

逐渐抬升的阵势

多层次的空间体验、多角度的感官视线。
同时提醒人们时期的发展趋势,并将陵园生态化、园林化和艺术化,塑造成功能复合、氛围明朗、艺术环境兼具的旅游景点。

不雅观景平台

空间中的细部

台阶

小径

开拓商:博罗县罗浮县净土园林开拓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SED新西林景不雅观国际

设计韶光:2016年项目类型:主题纪念园

项目面积:17260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