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的是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院长邵磊。邵磊是全国无障碍培植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残疾人奇迹发展研究会无障碍环境研究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参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制订、国家《无障碍环境培植法》立法等事情。
邵磊表示,通用设计理念的推广,须要提升全社会对无障碍理念的认识,须要各方力量针对残障领域刻板僵化的不雅观念进行批驳性思考。他认为,在“人机领悟”趋势逐渐加深的背景下,建筑项目的无障碍培植,亟需思考如何平衡人机关系,使科技能够真正为有需求者供应帮助。
在2023年12月住建部、中国残联共同发布的《无障碍环境培植精良范例案例清单》中,由邵磊带领团队在圆明园无障碍提升项目中,设置的一款“双弧相扣”栅栏入选。这项装置能够在限定自行车通畅的同时,保障轮椅通过,实现交通管理需求与残障人士通畅需求的兼顾。
圆明园园区设置的“双弧相扣”栅栏。
南都:回过分来看,您如何评价圆明园改造过程中,您设计的这款装置、以及它发挥的浸染?
邵磊:圆明园这个情形比较分外,园区和地铁站直梯不在马路的同一侧,残障人士搭地铁过来游览,坐电梯上了地面还得过马路。而且园区这一侧全部都被栏杆封着,轮椅利用者要进入园区得绕很大一圈。现在有了这个出入口,轮椅利用者有了一条捷径,而且也确实能挡住非机动车。
我相信该当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人,可能想都没想过,会有人坐着轮椅来这个地方游览。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残障人士有这个诉求,但没能够通报到培植单位、管理单位耳边,另一方面,每个人不一定能对别人面临的痛楚感同身受。这种情形在城市培植过程中比比皆是,涌现问题也是一定的。
我自己参与无障碍培植事情,知道有很多问题可能一时半会儿无法办理。但是我仍旧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这种范例案例,还是能发挥它的浸染。可能等到大家开始重视无障碍改造了,有这样的意愿和能力了,我可以见告他们,这里有个现成的例子,而且经由了韶光的考验。
南都:《无障碍环境培植法》提出要“推广通用设计理念”,您认为目前的无障碍培植事情,应该如何推动这项理念?有没有办法加速这一过程?
邵磊:通用设计理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对付建筑如何做得更加原谅友好,国际上的理念也一贯在发展,后来涌现了原谅性设计、DEI(多元、平等、原谅)理念,现在又在谈论如何让人对建筑更有归属感。
这些理念的背后,都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对社会正义和“大家平等”的追求,但是在不同时期语境下,它们的方法论、实现路径、所侧重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通用设计作为一种方法论,如果须要它在无障碍培植中贯彻得更为深入,肯定得对人们的认知、事情水平提出更高哀求。
横琴国际网球中央设置的轮椅席位。
比如说,高铁列车的无障碍轮椅席位,如何通过通用设计,让坐席有较大适应性或者灵巧可变,让包括轮椅人士在内的所有人都能用,这样就更好了。通用设计理念便是在这一层面,对人们的认知提出了更高哀求。
在某些情形下,从短期经济效益出发,会涌现有关无障碍是否“过度设计”的辩论,恐怕投入太多,末了和产出的成果不匹配。这也是由于对短期本钱和长期本钱的关系考量不敷,导致过度强调面前的效益。出台《无障碍环境培植法》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要改变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的认知,以是我们现在在法律层面,反反复复地讲“无障碍”,便是由于一个社会共识的涌现,每每须要像这样不断地重复。
再比如,每个学科都有一些基本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长期持续研究、解答、再研究、再解答,构成了一个学科自己的生命力,我以为无障碍这件事便是这样,由于它始终要磋商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关系、生命的肃静、人的代价。只有通过这种重复的思考,对无障碍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通用设计才能真正作为一种方法论得到推广。
南都:在公共场所无障碍改造过程中,由于不同类型场所的主管部门不同,这就导致大家都在学习标准,一方面是学习的程度参差不齐、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是有的场所改造完也没能达标,您如何评价这一征象?
邵磊:这是一个大话题,从空间环境、举动步伐设备而言,是如何尽快推动海内建筑家当走向当代化。比如一个厕所的施工,看起来规模很小,但它的终极效果与施工的精度、工人的本色、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息息相关。在房地产过快发展的时期,会造成对一些细节的忽略。我以为建筑家当的当代化,才是真正推动建筑迭代升级的根本,如果建筑家当的发展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我们很难指望随便找个施工队就能做出特殊精良的东西。
建筑家当是一个别系性家当,从建材到设计、工人,它的产品链、供应链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说做家装,我们现在可能习气找设计公司了,从设计师到工人,从设计到到施工,可能涌现图纸、设计很俊秀,但建材与施工还是会面临很多问题,导致末了性能不佳。
珠海金湾政务做事中央,电梯厅前铺设的盲道。
现在全体建筑家当存在地域差异大、发展水平不屈衡、各种不规范征象频发等问题,对付建筑家当的进步,我认为适老化、无障碍培植可以作为一个契机。当人们的需求涌现快速增长,它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对应家当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深,我觉得我们对相应举动步伐、家居的需求可能很快就会迎来增长,昔时夜家都有这方面需求的时候,我以为干系产品、做事的供应情形就会好一些。
南都:机器外骨骼、AI等技能的发展,为残障人士个体实现无障碍出行、互换供应了契机。对付新兴科技用于建筑项目的无障碍培植,您认为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想象的空间?
邵磊:不同的行业对技能发展会有不同的不雅观点,现在很多行业都提倡“唯技能论”,可能修一条马路都要修成方便电动汽车识别的样子。未来的天下一定是个人机领悟的天下,我以为我们须要思考一下,如何实现人机关系的平衡。
比如说,现在很多小区单元楼加装电梯,受限于单元楼中楼梯间和户型的布局,加装的电梯每每是和楼梯中间的安歇平台相连,入户还要爬半层楼,如果不能肃清末了这一点障碍,行动不便的人还是未便利出来。但是如果电梯从阳台入户,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又和住户的私有空间相冲突,大家也会有见地。如果将来爬楼机技能得到进一步遍及,建筑自己附带一个爬楼机,有需求者就可以更方便地高下楼梯,这可能也比建筑加装电梯更划算。
海内现在已经有不少针对聪慧建筑的研究,只不过它不像咱们在科幻大片里看到的那样,到处都是机器臂,它可能更看重各种智能举动步伐的集成。一个家当的发展,必须得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也必须得有强大的供应能力,我觉得目前海内全体无障碍家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无障碍城市深调研”课题组
统筹:王靖豪
调研组成员:张景淞 曾奎达 韦锐佳